主治專長
失眠‧焦慮‧憂鬱症‧躁鬱症‧恐慌症‧強迫症.慢性疲勞.自律神經失調‧自我形像重建.心理創傷.人際困難.成癮行為諮商.注意力不集中暨過動症.兒童青少年情緒障礙.老年情緒與記憶障礙.慢性精神疾病

目前分類:過動/自閉/親職諮商 (1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根據既往的研究數據,自閉症(包含泛自閉症)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很容易合併出現,機率甚至將近七成,但這是兩種不同的疾病,治療也必須分開說明。

 

以目前的醫療技術,自閉症不可能痊癒的,通常會需要治療的原因是行為問題(自傷傷人、干擾行為等)或者合併癲癇,如果智能和溝通能力較好者,有時團體治療對於社交能力會有幫助。目前尚沒有任何藥物可以讓個案的社交溝通缺損恢復,更遑論健康食品。行為問題可以透過行為治療與藥物治療,前者需考量個案的認知與理解能力,改善較慢,但成效較持久;後者主要是改善衝動控制為主,比較可以立竿見影。若有合併癲癇,需要長期藥物治療這一點比較沒有爭議。

HarumiPsyCli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問:我有一個小學三年級的男孩,上課常恍神,東摸西摸,寫作業也不專心,而且常亂發脾氣,和同學動手動腳,帶去醫學中心看兒童心智科,醫師診斷為過動症,建議服藥。可是聽人家說吃管制藥不好,真的除了吃藥以外,沒有別的治療方式了嗎?

 


 

HarumiPsyCli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治療方式,目前最有證據力與共識的,還是藥物治療以及行為治療,但由於各國就醫方便性差異、對精神科就診的態度不同或者商業利益團體的推波助瀾,ADHD以及特定飲食的關係還是引起相當高的關注,特別是不希望患童接受藥物治療的家長。

 

 

HarumiPsyCli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下是個人在執業生涯的一些心得,希望對於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以下簡稱ADHD)的孩子們相處上的困境有所幫助。

 

(1)感同身受孩子的心智與身體發展尚未成熟,社會歷練也遠遠不及父母和師長,以大人的能力或觀點看待孩子的行為表現並不公平。

HarumiPsyCli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140331箏箏啃食鳳梨  

會出現在我診間的小朋友,大部分求診原因是情緒或者行為障礙,當然也有一些是發展遲緩、溝通或者社交障礙,但甄甄(化名)的情況顯然比較特別。

 

HarumiPsyCli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用2012年11月1日聯合晚報李樹人記者專訪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張學岭理事長:

 

「張學岭指出,上述治療方法或許對某些個案有幫助,但臨床證據顯示,並非對每個過動症孩童都有同樣效果。目前治療仍以行為治療及藥物治療為主,治療前醫師必須做出正確診斷,才可以提供正確的治療方向。」

HarumiPsyCli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的研究發現,現行版的美國精神醫學會診斷系統DSM第四版改訂版的ADHD起始診斷年齡7歲和許多臨床研究不符,有些症狀甚至得要到12-14歲才會出現,也因此在第五版極可能會將症狀出現年齡延後到12歲,但是,診斷準則的改變將導致疾病盛行率提高。然而,一個孩子如果在7歲時所表現的症狀數量已經足夠,且在多種場合(至少3種)持續超過6個月,即使未滿12歲,仍應符合ADHD診斷。此外,成年ADHD患者也有可能在7歲時其症狀的數量不足符合ADHD的診斷。

 

「過動型」、「注意力不集中型」以及「混合型」等各亞型的分類方式也可能被取消,而強調患者的表現型。例如「混合表現」、「主要為注意力不集中表現」、「局限於注意力不集中表現」以及「主要為過動/衝動表現」。因為亞型似乎暗示著除了症狀表現,致病原因或者治療反應可能不同,但一名ADHD患者一生中可能經歷兩種以上的表現方式,例如從「混合表現」到「主要為注意力不集中表現」,但他/她還是同一個人,致病原因或者治療反應理應不會有太大的差別。

HarumiPsyCli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下問卷可以作為幫助您辨認成人ADHD 的徵候/症狀的起始點,但不表示可以取代受過訓練的健康照護專家的會診。只有透過臨床評估才能下正確的診斷。不論問卷的結果為何,如果您關心成人ADHD
的診斷與治療,請與您的醫師討論您關心的事。


HarumiPsyCli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作於2007年1月,改寫於2012年9月※

 

曾經在緯來日本台播映,因為廣告逗趣,人物描寫鮮明而受到關注的日劇「熟男不結婚」(原名:不結婚的男人;其後亦被改編為韓劇)劇中男主角桑野信介在阿部寬精湛的演技詮釋下,無疑是劇中最令人注目的焦點,但個人認為「熟」劇編劇的細心到了超乎一般日劇的程度,因為男主角桑野信介的言詞和情感表達不適當以及孤僻的特色和亞斯伯格症(Asperger's syndrome)個案的相似度相當地高,姑且為文發表想法。

HarumiPsyCli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案例>

 

堯堯(化名)是一名六歲幼稚園大班男孩與獨生子,老師注意到他這個學期開始上課常恍神,玩小玩具、筆記本上畫圖或者跟同學說話,一下課就急著衝出去玩,而且很容易生氣,擔心是注意力不足暨過動症(以下簡稱為過動症),故請家長陪同到兒童青少年身心門診評估。

HarumiPsyCli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女兒是爸爸上輩子的情人」是一句耳熟能詳的俗話,扣掉某些得通報社會局處理的特殊狀況,許多爹地對女兒的呵護往往讓自己的另一半吃味不已。寫到這裡,各位讀者可能以為筆者要寫如何和女兒曬恩愛,但基於不便公開自己家庭狀況的原則,請恕筆者僅分享一則在診間看到的故事。

 

身為兒童青少年精神專科醫師,在診間除了面對孩子,有相當比例的心力得要處理家長的情緒。小柔(化名)是十七歲高二女生,一進入診間,陪伴她就診的母親私下透露擔心孩子行為偏差,但又不願意說明到底有多偏差,而要小柔親自告訴我。和其他家長要求來看診的孩子一樣,小柔以相當淡定,或者該說冷淡的表情面對一位陌生醫師,而且是被社會貼上諸多標籤的精神科醫師的問診。

HarumiPsyCli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