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原作於2009年6月※

 

入行前,我不懂得傾聽,更別提同理心,而且常常給許多主觀又缺乏理論依據,徒然充滿情緒的建議,但是許多朋友還是願意找我訴苦。 


入行後,懂得如何傾聽,知道同理心是怎麼一回事,也漸漸地熟悉各種理論與實務技巧,更願意給予時間試著瞭解其需要。但是找我傾訴的朋友變少了。而且發現即使按照所學,儘量讓談話的過程順利,並且獲得所有該知道的資訊,並且給予符合專業原則的建議,但卻難以看到滿意的笑容,多的是愧疚感,覺得耽誤了我的時間。唯一越來越多的,就是問我該吃什麼藥,以及該找哪位醫師的電話,當然,是外地打來的。


考過專科醫師前,被指導要有同理心,即使個案因為精神病理而有不當表現,也應給予包容,不可以在言談間表現出嫌惡或者拒絕的態度。


考過專科醫師後,我卻看到某些同仁甚至先進,對於現實生活中遇到的精神病理露出嫌惡與拒絕,而且明裡暗裡大肆批評,所用的形容詞恐怕比某些幾近崩潰的個案家屬還強烈,一時間讓人渾然間忘卻他(她)們也有精專字號。


有前輩安慰我,扣除自己的專業,精神科專科醫師也不過是凡胎肉體;但如果一脫下白袍,就等於脫下專業。那麼,在診間、會談室甚至團體治療室,又怎麼說服我們的個案回家後也能進行改變?


精神科專科醫師到底是什麼?我想,這不但是個不解之謎,而且隨著考取的時間一天天地增加,以後應該會越來越難以理解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rumiPsyCli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