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研究發現,現行版的美國精神醫學會診斷系統DSM第四版改訂版的ADHD起始診斷年齡7歲和許多臨床研究不符,有些症狀甚至得要到12-14歲才會出現,也因此在第五版極可能會將症狀出現年齡延後到12歲,但是,診斷準則的改變將導致疾病盛行率提高。然而,一個孩子如果在7歲時所表現的症狀數量已經足夠,且在多種場合(至少3種)持續超過6個月,即使未滿12歲,仍應符合ADHD診斷。此外,成年ADHD患者也有可能在7歲時其症狀的數量不足符合ADHD的診斷。
「過動型」、「注意力不集中型」以及「混合型」等各亞型的分類方式也可能被取消,而強調患者的表現型。例如「混合表現」、「主要為注意力不集中表現」、「局限於注意力不集中表現」以及「主要為過動/衝動表現」。因為亞型似乎暗示著除了症狀表現,致病原因或者治療反應可能不同,但一名ADHD患者一生中可能經歷兩種以上的表現方式,例如從「混合表現」到「主要為注意力不集中表現」,但他/她還是同一個人,致病原因或者治療反應理應不會有太大的差別。
HarumiPsyCli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下問卷可以作為幫助您辨認成人ADHD 的徵候/症狀的起始點,但不表示可以取代受過訓練的健康照護專家的會診。只有透過臨床評估才能下正確的診斷。不論問卷的結果為何,如果您關心成人ADHD
的診斷與治療,請與您的醫師討論您關心的事。
HarumiPsyCli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竟然聽到這樣的說法:「心理治療要找心理師,要開藥的才去找精神科醫師。」當然,在過去服務過的醫院也不只一次聽到患者直接挑明要找心理醫師「聊聊」,結果不是對診間簡短的會談時間感到失望,就是覺得心理治療又要另外收費,而且時間得要固定,還不能「晃點」醫師/治療師等諸多限制,又無法在診間馬上滿足所有的需求,最後只丟下一句:「裝肖欸,還以為你們很專業!」。
或許是受到過去二十多年來生物精神醫學蓬勃發展的影響,也或許是因為現行健保制度影響,醫院經營者對於心理治療這一塊向來興趣缺缺。甚至連專科醫師訓練課程都棄守了,從「心理治療訓練」變成「心理治療訓練入門」,位階下降,很難避免不會影響到部分訓練醫師對此專業的重視程度。臨床心理師證照需要念完碩士班,並且接受一年實習才可應考,有些精神科醫師可能對於自己僅治療患者數十節,相較於臨床心理師過去的付出感到缺乏信心,即使考過專科醫師,也對心理治療裹足不前。但筆者也見過不少同業無論臨床工作多繁重,還是堅持手上至少保持1到2位長期進行個別治療的個案,並且定期接受督導、參與學會,或者在不公開個案資訊的前提下和同業進行必要的討論,更別提中斷工作,遠赴異鄉學習的求道者,我相信他/她們的付出並不少於大部分的臨床心理從業人員。
HarumiPsyCli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以下的方法僅適用於非嚴重情緒障礙、非重大精神疾病以及無顯著內外科疾病者,且僅為個人心得綜合臨床經驗,非系統性臨床研究,閱讀以及應用需依個別狀況審慎考量※
防止失眠五要:
HarumiPsyCli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作於2009年6月※
入行前,我不懂得傾聽,更別提同理心,而且常常給許多主觀又缺乏理論依據,徒然充滿情緒的建議,但是許多朋友還是願意找我訴苦。
HarumiPsyCli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作於2006年9月,本故事純粹為文學創作,和實際的人物團體無關,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精神衛生法第21條(註):
HarumiPsyCli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原作於2006年9月,本故事純粹為文學創作,和實際的人物團體無關,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你為什麼想當醫生?」
HarumiPsyCli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作於2006年1月,本故事純粹為文學創作,和實際的人物團體無關,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下午五點,結束了與白班醫師的交班工作,也約略看過了留觀室每一位病友的狀況,正打算和其他急診工作人員一起決定要訂什麼便當時,我所服務的病房來了電話:
HarumiPsyCli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作於2007年1月,改寫於2012年9月※
曾經在緯來日本台播映,因為廣告逗趣,人物描寫鮮明而受到關注的日劇「熟男不結婚」(原名:不結婚的男人;其後亦被改編為韓劇)劇中男主角桑野信介在阿部寬精湛的演技詮釋下,無疑是劇中最令人注目的焦點,但個人認為「熟」劇編劇的細心到了超乎一般日劇的程度,因為男主角桑野信介的言詞和情感表達不適當以及孤僻的特色和亞斯伯格症(Asperger's syndrome)個案的相似度相當地高,姑且為文發表想法。
HarumiPsyCli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剛剛大女兒拿了自己畫的人物給我看,乍看有兩條長長的耳朵,看看圖,好像有點怪怪的,於是我問:「這是什麼?」大女兒:「兔把拔…」再看看圖,總覺得還是有那麼一點怪,於是我指著位在身體下方,疑似第五隻腳的某部位問:「這是什麼?」只見大女兒以天真無邪的笑容回答:「噓噓的地方啊!」
HarumiPsyCli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